张志明课题组在《Remote Sensing》上发表不同区域气候背景城市局地空间气候区热贡献度及其空间效应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研究新进展

近日,生态与环境学院张志明课题组在不同区域气候背景城市局地空间气候区热贡献度及其空间效应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Thermal Contribution of the Local Climate Zone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Effect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Macroclimate Cit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Remote Sensing(https://doi.org/10.3390/rs14164029,IF = 5.349)。生态与环境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泞吕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局地空间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为地表热岛效应提供了全面的研究框架。然而,不同区域气候背景下LCZ的热贡献度及其空间效应尚不明晰。基于云南省5个不同气候背景城市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LCZ制图和地表温度反演,利用热贡献度指数和重心指数分别量化LCZ冷热贡献及其空间效应,最后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分析冷热贡献型LCZ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城市LCZ热贡献度以及冷热贡献型LCZ对LST的空间效应均存在差异。夏季,建筑型LCZ(LCZ1−LCZ10)在景洪(热带)和香格里拉(高原寒带)表现为热贡献,而在昭通(温带)和元江(干旱)则表现为冷贡献;在昆明(亚热带)的夏季除了开阔型中层建筑(LCZ5)和矮层建筑(LCZ6)外,其他建筑型LCZ均为热贡献。密集森林(LCZA)和水体(LCZG)在五个城市均为冷贡献。在景洪和香格里拉热贡献型LCZ的空间效应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比冷贡献型LCZ更为显著,而元江和昆明的结果刚好相反。其次,昭通市冷热贡献型LCZ的空间效应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城市要更低。比起夏季,建筑型LCZ和自然型LCZ的地表温度差异在冬季更低,这导致冬季LCZ空间效应降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不同气候背景城市LCZ的热贡献度及其空间效应的巨大差异,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热缓解空间规划措施。

图1不同气候背景城市LCZ制图(a.景洪;b.昆明;c.香格里拉;d.昭通;e.元江)

图2不同气候背景城市冬季和夏季LCZ热贡献度

这项工作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308)的资助支持。

研究平台
下载中心
东陆校区
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
邮编:650091
呈贡校区
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东外环南路
邮编:650500